您好,欢迎光临福建国际旅行社网站!

福建国际旅行社福建国际旅行社

福建旅游集散中心

福建站

切换省市

首页> 民族风情 > 福建传统节日--除夕

福建传统节日--除夕

发表于:2013-08-26 21:59 字体:

    除夕是福建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大部分地方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旧的一年至此而除,第二天即换为新岁,故称“除夕”,又叫“除夜”、“大年夜”等。福州地区还称除夕为“大节夜”、“做年”、“三十盲脯”(方言,“盲脯”即夜),闽南一带又称“年兜夜”、“廿九暝”(因除夕常是十二月廿九日),莆仙一带则称“做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日,福建民间极为重视,人们以种种方式寄托着对新一年的希望与祈求,因此形成了特有的习俗。
   
    自十二月二十四祭灶之后,福建民间便进入“年兜”(“兜”即“底”,指巳近年底除夕,在闽西北一带,亦称“年假”)。家家户户除了继续做卫生、洒扫庭院之外,都在忙于置办各种年货,特别是准备节日的食物,宰三牲、舂米粿、蒸年糕、炸油糕,等等。因为有些食品要吃到初三或初五,而其中的米粿、年糕等则要吃到元宵节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一般都准备得很多。旧时,置办年货颇多讲究。在将乐,要先宰鸡而后宰鸭。“鸡”与“吉”谐音,“鸭”则与“押”谐音,有“在押”之嫌,人多厌恶。所以,大人不喜欢小孩乱说“宰鸭”。妇女们给鸡拔毛时,要留三根尾毛,意思是有头有尾。煮鸡时随水温的增高要使鸡头成“之”字形”。头与背连成一线成昂首状,两腿往后伸直,美其名曰:“金鸡报晓”。鸡未全熟就取出放在大盆中,外置一碗鸡血(将乐方言“血”与“发”谐音),供祀神祭祖用。在漳平,凡在这一年中有亲人去世的家庭,丧服在身,自已不能置办年货,必须由姑母、嫁出的姐妹、女儿或者舅父、岳父、媳妇的娘家等姻亲送来年货。这些年货要估价付款,类似于代买,不能白拿,此俗至今还在流行,只不过已经简化为送年糕而已。此外,亲戚之间还互相馈送过年礼物,称“馈岁”。尤其是出嫁的女儿,年关之前得向父母送年礼,俗称“送年”、“分年”。 


    除夕夜之前,必须换春联、年画。春联又称“春贴”、“门贴”、“桃符”。
   
    春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和谐,字词精炼,以行、楷、草、隶、篆各种字体书写于红纸,张贴在门户上。但在莆仙民间,春联却是一截白一截红,称“白额红联”。相传清兵入关南下后滥杀无辜,罹难家属办丧事时,皆在门上贴白色联以吊亡魂。时值年关,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百姓过春节时一律贴上红联。不屈的人们贴红联时尽往低处挪,有意让原来留在门框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胸有积怨,心有余哀。后人感此气节,仿而效之,衍成风尚。现在,即使许多新居用油漆在门户上制成永久性春联,但还有不少人家仍然刷上一截白漆联头。在上杭、永定,除了春联之外,又以红黄纸条为门帘纸,挂门榜上,俗谓为吊岳飞之举。在龙岩,门框上也要贴3~7张(一般为单数)红纸条,在家畜、家禽的圈栏上也要贴一张。在诏安,灶上贴“春”字,窗上贴“福”字,猪圈牛栏贴“六畜兴旺”、谷仓贴“五谷丰登”。在永定,得把旧联洗净后,才能再贴新联,以表示除旧布新,一年胜于一年,但只有粮仓门联例外,不能洗刷,一年年层层迭迭地贴上,以示粮食“陈”年有余。在建宁,还得在神座、门上及家用器具上贴“利市钱”(即用红纸凿成外圆内方形似古制钱的纸条,居丧之家用的是蓝色纸)。光泽民间类似此俗,“色笺镂凿钱文,或花草人物,遍贴门庭,谓之‘岁钱’,以著更新华彩之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4《舆地•风俗》)。福安、霞浦及长汀一带,则有在屋内各器具,诸如橱、桌、椅、梯、箱、灶等上贴红纸条的习俗。长汀贴这种红纸条叫“封岁”。 


    年画则多是神像及内容为“五谷丰登”、寿翁、寿桃之类表示吉庆的图画。神像则有正神、财神、灶神以及捉鬼的钟馗、持大刀的关公等等。换春联、年画的时间有的在做完卫生之后,有的在除夕的上午、当夜,少数地方在开正后。现在,春联、年画的内容健康多了,意境也高,不过仍有些人家还贴神像。
   
    祭神明、祀祖先是除夕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都有此俗,时间在多吃年夜饭之前,但也有的在下午,有的在傍晚。福州地区旧俗,这一仪式分三个部分:一是祭祀天地神明,地点在屋内厅堂上,供桌摆着各种供品,伴以花,香、烛,并烧冥镪,祭毕,鸣鞭炮退神。供一般家神则在各适当处,如土地神(也称“地主”),地点在大厅后部的地上。二是祀祖先,供品摆在“公婆龛”前的长案上,焚香点烛烧纸钱,祭后同样燃放鞭炮。三是祭“下界爷”(即所谓野鬼与无主孤魂),供品列于木板或桌面(桌面与桌脚可拆开的那种),然后放在住宅门口的地上。前二者供品相同,牲醴之外,应有年糕(俗称“糖粿”)、饭饼(俗称“斋”)。而供“下界爷”的则简单的多,香、烛、纸钱摆设也不过做个形式,且不放鞭炮,以示“下界爷”身份低下,不能与天地神明及祖先同等对待。在漳平,净扫厅堂后,于祖先神位或遗像前摆八仙桌,挂上锦绣斑烂的“桌裙”,摆上三牲、年糕、米粿、果品、茶、酒等供品。厅口同样摆设一套供品奉敬天公,俗称“江样”。然后点烛、焚香、烧纸、放鞭炮。祭祀由家长主持,率家中各人向祖宗和三跪九叩礼,祈福禳灾,祝愿来年幸福。
福建文化 

    祭祀神明祖先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在厦门,“祭祖先和神曰‘辞岁’”(民国《厦门市志》卷2《礼俗志》);在建阳,“牲肴祀祖考诸神,通名之曰‘分佛年’”(民国《建阳县志》卷8《礼俗》);在南平,“岁除,民间祀先谓‘还年’”(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在建宁,“除夕下午送烛至先人墓,云‘照岁’,晚设盛馔祀先祖辞岁”(民国《建宁县志》卷5《风俗》);在政和,“备香烛酒肴纸爆,往各神庙及祖先塚墓祭飨,谓之‘分岁’”(民国《政和县志》卷20《礼俗》)。
   
    祀神祭祖之后,全家团聚夜宴,称“合家欢”,俗称“吃年夜饭”、“围炉”。这餐团圆家宴有不少规矩。首先是座位安排,尊位是辈份大的长者坐。在将乐,祖父坐左边尊位,祖母则坐右边尊位。在闽南一带,家中成员如果因故未能赶回过年的,应在一张空椅上放件他的衣服,并在桌子上摆一副餐具,意思是家中尚有一位成员,并期待他明年回家团聚。在尤溪,因故未回的家人在餐桌上也应有他的位置(但不放衣服),而且还要给已下聘但未过门的媳妇、以及怀胎但未出世的孩子留座位、放餐具,以示团圆。其次是放置炉子。有的是用烧着炭火的小烘炉放在桌下(在诏安一带,炉外围一圈绑着红纸或红头绳的新竹箍),有的用暖锅(火锅,现在很多人家用“电火锅”,近几年城市时兴“卡式炉”)放在桌上,全家人围着取暖热菜温酒,因此得名“围炉”。再此便是菜肴,不但丰盛,而且富于吉利之意。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韭菜的韭与“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肉与“禄”谐音,那是要发财的,因此,这些菜肴不能缺少。一盘排成层翅状的白切鸡,包含着“食鸡起家,展翅高飞”的意思。吃菜头,后有“好彩头”。民间许多俗语与除夕家宴菜谱有关,如“年夜吃蚝兜,好人来相交”,“吃猪脚芋头,来年有奔头”,等等。闽南一带,蚶是少不了的,吃完之后把蚶壳留在碗里,待“围炉”后,分放在各人房间门后,蚶壳取义于古老的贝壳钱币,象征过年钱财宽绰。最后一道菜是甜的,如花生汤、菠萝汤或糖芋泥,寓意往后的日子一甜到底。
   
    旧时福州有这样的习俗,当年夜家宴进行过半时,大人用纸悄悄在马桶盖上方做一个擦的动作,然后再擦小孩们的嘴巴,并说“擦嘴擦屁股”。意思是怕小孩不懂事,在新年里说不吉利的话犯忌,坏了一年的运气,先把小孩嘴巴当屁股,万一说了不吉利便无异于放屁,自不碍事。闽南、宁德、将乐等地亦有此俗。现已不见流行。
   
    围炉之后,家中长辈便给未成年的晚辈分发“红包”,俗称“压岁钱”。福州俗例是长辈夫妇都健在,给的“红包”为两包,如只有一方健在,则给一包,但二者的钱额应是双数,表示好事成双。现在,给小孩“压岁钱”不但还流行,而且数额越来越大,城市里的小孩,过年可得“压岁钱”几百元、上千元的并不罕见。在沙县,旧时还以彩绳串制钱,编成龙形,放在床脚或蚊帐上,也叫“压岁钱”。罗源,过年除了用红纸条环箍用具外,还以纸箔贴家具上,也为“压岁钱”,寓意“件件披红,事事增财”。前文所述建宁的“利市钱”及光泽的“岁线”,也包含这一意思。
   
    煮“岁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之一,俗称“隔年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先煮好,与“围炉”的菜肴一道摆上,但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或者根本没有吃,留到初一再吃。另一种“岁饭”只煮不吃,大多在“围炉”之后才煮,但必须在午夜十二点之前煮好,到初一吃才算隔年。煮的时候,主妇们用“升”(福州地区方言称“管”)量十二下,寓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粮吃。二者做法虽有些不同,但意思一样,都取“有吃有剩,年年有余”的吉利。福州的“隔年饭”很讲究,用木制的“岁饭甑”装盛,周围插上新的红筷十双,围红纸,扎红绳,并插大蒜、绿榕树枝,树枝上缀红花及“孩儿”,还撒上红枣、花生、瓜子、榛子、桂元干等“五子”,摆放在厅堂案头,直至开假。现在,煮“隔年饭”在一些农村还流行,但城市多无此俗。 


    年夜饭之后,旧时还有不少习俗,如“火爆”、“烧火盆”、跳“火囤”、留火种、钉钉子,等等。
   
    “火爆”实际为烧木柴、竹竿。据乾隆版《光泽县志•舆地•风俗》(卷4)载:“火爆,《该问录》云:‘李岐邻叟家为山魈所崇,岐令除夕聚竹数十竿,于庭焚之,使爆烈有声。至晚寂然安妥。’后人以纸襄火药为爆,其遗意也。”“火爆”在福州称“烧火炮”,不过烧的是细木条,当火焰上升时,再撒些食盐于其上,以发出轻微的爆声。在寿宁,沿街各烧柴竹,叫“烧角”。在建宁,是以条木、破器具,聚杂新柴焚于门前,称为“火盆”。但是,光泽的“烧火盆”则不同,设一围炉于中庭,烧上炭火,并撒盐、茶等物,使其有微爆之声,室中既暖又香。这一习俗目的均在于避秽驱邪,以祓除不祥。现已无此俗。
   
    闽南民间,除夕夜盛行跳“火囤”。先由长者点着厅堂的大红烛,上香之后,便把过年时作卫生的工具(用稻草、蔗叶扎成)放在门口,堆上一些干番薯藤,再盖上一种燃烧时会发响的野生棘刺(俗称“火囤刺”),然后在鞭炮声中点燃“火囤”。随着火焰的升腾,人们念着:“烧火囤,火拉轮;公担金,婆担银”等吉语。孩子们则跳着穿越火囤堆,边跳边喊着吉利话。人们还不时往火堆中撒食盐,使之响声不断。这样,持续到火囤快熄灭时,长者把供奉的“灯猴”(即竹制的灯架)用火钳托出,伸到火囤堆里烧。随后,把烧着的“灯猴”残骸托进厅堂,放在小风炉里,口中念着:“灯猴入厝埭埭(即代代)富”。小孩们则跳着回屋。妇女把火囤堆余烬装到新的“火烘”中,叫“加火”。“除夕加火”,祝愿发家致富。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流行。 


    莆仙一带也有类似的习俗。在莆田,孩子们围着燃烧的火堆放鞭炮,胆大的孩子则跳火堆,跳过火堆的次数越多,据说来年的运气越好。然后,主妇用火钳从火堆里捡个还在燃烧的大些的木柴,夹进门来,同时口里轻轻地作呼唤猪羊鸡鸭之声。小孩子们便争着大呼:“好啊,好啊,招财进宝。”主妇把燃着的木柴放进灶里,与孩子们一道叫好。此俗称为“夹火母”。在仙游,人们把火堆的余烬拿回家中,叫“燃火环”,表示来年更火红。
   
    留火种即把除夕夜的火留到初一,在霞浦叫“捂年猪”。早在年前,人们到山上砍“生木香”。这种木头有香味。除夕夜待煮完东西后,将“生木香”放到灶里烧,待烧到近一半时盖上炭灰捂着,初一早只需拨开炭灰便可起火,而且满屋飘香,寓新年香旺之意。留火种在福清俗称“煨火母”,在安溪称“台火母”,烧的虽不是香木,但方法一样。
   
    在霞浦,除夕要钉新的钉子,虽是用来挂东西,但添钉与“添丁”谐音,寓家中人丁兴旺之意。长乐也有此俗,吃过年夜饭各家在每个房间钉上二根用红纸圈着的竹钉,也是表示“添丁”。在连城,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称“入年卦”,直到正月初五“出年卦”。从“入年卦”的第二天至除夕前是不能钉钉(连城方言叫“除丁”),“钉”与“丁”同音,“丁”是“人丁”,“除丁”是不吉利的。现在,添丁也罢,“除丁”也罢,人们都不大理会了,因而此俗已不多见。 

    除上述之外,主妇们还要备好初一的食品,该切的菜也应切好。男人则要给水缸装满水,添足灯油,并且,人人要沐浴,一切干干净净。
   
    除夕的最后活动便是守岁,达旦不寐,守岁的多是子女。据说除夕达旦不眠,可增高堂寿算。还有一种说法是,守岁是为了尽早地迎接新年,越早越吉利,因此干脆不睡而等着。守岁之前,还得鸣炮封门。不过,在莆田一带,封门炮是在“围炉”时燃放的。守岁之俗很普遍,因此家家户户灯光通明,彻夜不熄,洋溢着祥和吉庆的气氛。现在仍然流行守岁,家人围坐一起,谈天,嗑瓜子,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着新年钟声敲响。
   
    除夕夜原本是全家团聚,欢欢喜喜迎接新年的时候。但在旧社会有不少穷人此时却要避债。旧俗凡一年中欠下的债务,除夕夜前应还清。如果债主在除夕前讨不完债务,正月初是不能去要的。所以,除夕之夜许多债主提着灯笼上负债人家中索讨。无法偿还的负债人无奈东逃西藏,全家则不能团圆过年,到子夜后才敢悄悄回家。在闽西北一带,把避债称为“做皇帝”,寓意“孤家寡人”。福州、莆田及闽南一带,则有“避债戏”。这种戏从除夕演到初一凌晨,看戏的多是无法还债的负债人。债主是不敢到台下索债,否则会引起公愤,群起围攻。“避债戏”这一习俗还从闽南流传到台湾。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国际旅行社网站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加QQ361040607即时清除!
------分隔线----------------------------
更多

民族风情

主题游
福建亲子游
福建自驾游
福建自助游
福建春游
福建赏花
福建游轮
福建出境
福建极限游
网站导航
福建新闻
天气预报
福建地图
旅游攻略
旅游问答
民族风情
福建旅游
旅游景点
福建租车
旅游团购
关于我们
旅游网站大全
云南旅游
丽江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普洱茶旅游
云南特产旅游
昆明旅游
丽江旅游
大理旅游
楚雄旅游
香格里拉旅游
泸沽湖旅游
玉溪旅游
罗平旅游
北京旅游
深圳旅游
黑龙江旅游
内蒙古旅游
西藏旅游
浙江旅游
濮阳旅游
腾冲旅游
重庆旅游
上海旅游
天津旅游
香港旅游
台湾旅游
安徽旅游
福建旅游
甘肃旅游
广西旅游
贵州旅游
海南旅游
河北旅游
河南旅游
湖北旅游
吉林旅游
江苏旅游
湖南旅游
宁夏旅游
辽宁旅游
江西旅游
青海旅游
山东旅游
山西旅游
四川旅游
陕西旅游
新疆旅游
福建旅游团购
福建旅游团购
福建旅游_福建旅行社_福建旅游攻略_福建旅游团购_福建地图全图_福建租车_天气预报_福建国际旅行社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媒体联盟